第二百四十六章 马其顿方阵(五千字章节)(2/4)

作品:《重生之NPC的怜悯

黑暗掩盖了所有人的视野,众人根本看不清亚历山大的身姿在哪,只能听见他的声音。

莫林则不顾风沙侵袭,从头到尾紧紧盯着这一幕,同时精神力全开,不断扫描、记录着这一过程。

狂风散去,众人已经被移到了高耸的沙石高地上。抬眼望去,下面是一片平坦的土地。

土地中间,一道明显的界线将整片土地分为泾渭分明的两边,一边是浅浅的草地,另一边是无边无际的沙漠。

“怎、怎么会这样?”

韦伯和爱丽丝菲尔发出惊叹,这是只有会魔术的人才能理解的现象。

“居然是固有结界?!”

亚瑟王看着眼前这一幕,双眼放光。

“这就是,亚历山大纵横欧亚的无双军团吗?那著名的马其顿方阵?”

下面,平原的沙漠部分,几十个黑点孤零零地站着,看起来渺小又可怜——那是阿萨辛们。

而他们对面,则是整齐划一的军团。无数面容严肃的士兵排成十六路纵队,士兵们无不身穿皮革与青铜共同铸就的铠甲,手持长达六米的长枪,顶着直径六十厘米的青铜包桃木大盾。

队形严整,如同密林。黑压压的一片,肃杀之气扑面而来。

在方阵前面,无数身穿黄色披风和蓝色铠甲的贵族士兵骑在高头大马上,呈楔形队列排在一个孤零零的身影后面——那是亚历山大引以为傲的王伴骑士。

整个步兵方阵和王伴骑士加起来,共同构成了当年横扫东欧、中东乃至南亚的马其顿方阵。

古希腊早期的战斗模式其实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浪漫。

那时候,各城邦之间的战斗形式,主要是由贵族出身的战士们之间进行的单兵格斗战。随着盔甲护具逐步从皮革制过渡到青铜制,虽然战士们的防护力得到了增强,但动作却变得愈加迟钝。

特别是古希腊军队使用的青铜圆盾,就影视作品上常见的那种圆盾,非常非常沉重。这些圆盾并非现代人想象的那样完全由青铜构成,而是用桃木作为内芯,外面包裹了一层薄薄的青铜护皮。即便如此改动,这些圆盾的重量仍然让战士们难以负担,必须要用很多层皮带将盾牌绑在小臂上,借助全身力气才能举动。

如此沉重的负担导致士兵们难以移动,花费重金豢养的重步兵反而难以对抗轻捷的轻步兵。

针对这种情况,古希腊的军事家们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大量步兵们结成方阵,互相掩护脆弱的侧翼,以严整的阵型让敌军无法抗衡,最终达到击败敌人的目的。

自此,重步兵方阵登上了欧洲战场的舞台。

在公元前418年的时候,斯巴达人为了加强对步兵方阵的指挥,专门建立了笛子队,让重步兵们踏着笛子的节奏而缓慢地前进。这笛子队,也就成为了西方军乐队和鼓号手队伍的前身。

真正让步兵方阵在欧洲战场大放异彩的,是底比斯方阵,或者说是“底比斯圣军”。

公元前378年,古希腊城邦底比斯出现了一支在世界历史上都绝无仅有的奇特军团:这支军团由150对好基友组成,士兵们都是从底比斯的各个军团中挑选出来的精英,而且这些士兵皆是出身不凡的贵族。

这就是传说中的“底比斯圣军”。

要成为圣军士兵,条件是非常严苛的。光战斗力强悍还不行,士兵们还必须和自己真心相爱的基友一同加入圣军。之所以要这样的条件,是因为圣军的创建者认为,人和自己的恋人之间的配合会非常默契,并且会为了守护恋人爆发出难以想象的战斗力。

即便条件如此苛刻,底比斯圣军依然能选出300人,可见底比斯人的文化有多么的……

后来,亚历山大的父亲,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见识到了底比斯方阵的厉害,在回到马其顿以后,也效仿底比斯方阵的编制,建立了马其顿方阵,并对其进行了改良(至少放宽了士兵入选条件)。

亚历山大继续对马其顿方阵进行了改良,最终形成了众人眼前的这种形制。他也正是带着这支军队,从贫瘠的巴尔干半岛一路向东,车翻了波斯、征服了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最终到达了印度。

除了惊叹马其顿方阵的肃杀气势,韦伯还发现了一个骇人的事实——

构成马其顿方阵的这上万士兵,全是英灵,无一例外。

因为在场的人中只有韦伯一人是参战的御主,所以只有他很快速地认了出来,亚历山大的最终底牌,就是这支完全由英灵构成的军队。

“看吧,我无双的军队!”

充满着骄傲与自豪,亚历山大站在骑兵队列前高举双臂呼喊道:

“这就是陪伴我,从巴尔干半岛一路东征到达印度的军队啊!无论别人如何评价,但在我心中,我亚历山大唯一的至宝,就这些到死也一直陪伴着我的战士们啊!”

莫林看着眼前这幅景象,大致弄明白了这个固有结界是怎么回事。

如果由他来做的话,就是创造一块适合自己作战的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之NPC的怜悯 最新章节第二百四十六章 马其顿方阵(五千字章节),网址:https://www.28zt.com/66/66048/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