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出战(2/3)

作品:《红楼从辽东开始

他虽然也不懂,可是后世的研究者是确认过的,他信科学,不信民科。

在明清时期,各种轮作方式。

如果用玉米或者甘薯参加轮作复种,亩产量要比其余农作物,增产百分之二十三点七五。

在嘉庆十七年,玉米甘薯的增产出来的产量,对比原来的农作物产量。

人均在原来的收获上,多出了九十斤的口粮。

后世的学者,已经做了详细的定论。

这人均多出来的九十斤的口粮,才是清朝人口暴增,比前明还要多出一亿多人口的根本原因。

不是因为任何政策,而是因为粮食的增加。

而番米,玉米都是明朝引进的。

番米引进的最晚,万历末年才在福建开始试种,玉米进入的时期虽然早,却是由西南从国外引进,在云南不适合耕种的地方种植。

两物都不是清朝引进的,不过是享受了前明的余荫。

连盟友蒙古,都向对方施行减丁政策,如何会愿意汉族人口暴增,岂不是自相矛盾。

“将军所言的还有一利物,为何不见动静?”

冯胜之急切的问道。

以前将军说言,有几样新物,能带来大利,冯胜之等人,并不以为意。

他们深知将军,从小在薛家做学徒,没有干过农活,说句不敬的话,就是五谷不分,如何懂田亩上的事务。

原本是以为,将军从小是商柜上的学徒,来往打交道的人多,将军可能听信了一些流言而已。

可是真见到了番米的好处,才晓得将军竟然不是虚言。

这就了不得了。

大周田亩的发展,已经陷入了瓶颈。

想要增加粮食,唯有开垦新田。

可是新田开垦不易,而如果有了这等利物,那还得了,可以说是天下之福,百姓之福。

听到冯胜之的言论,唐清安倒是不认同。

“再好的东西,也需要人来维护,如果制度不明,积弊日甚,犹如国内的形势。

哪怕有此两物,不过是为一些人提供了更多的奢靡罢了,好处也落不到百姓头上。”

强调了人的作用,唐清安才感叹道。

“前番李成梁在济州岛,询问过来贸易的占领吕宋的西班牙人,西班牙人否认有此物。”

“真的没有吗?”

冯胜之怀疑的问道。

唐清安摇了摇头。

“肯定是有的,不过不想给罢了。”

西班牙从美洲带来番薯,在吕宋内城让人种植,以及历史上,陈振龙冒死,偷带回几根番薯藤回国。

同样是后世史料记载的。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各种各样的言论开始冒了出来,全部来自于自媒体。

什么甘薯,玉米产量没有这么高,作用没有那么大,什么番薯不是陈振龙从吕宋带回去等等。

前者不提,陈振龙带回番薯藤,是史料明确记载的,其余的途径,则是相传。

而且哪怕是相传,也说了互不影响,同时传入,并没有否认陈振龙带回番薯藤的事迹。

再论前者,问则不知来处,反正就是一张嘴。

不提后世学者的各种研究报告,不提史料的记载,只清朝的各地的地方志上。

就明确记载了甘薯如何有利,百姓如何耕种,如何以甘薯为粮云云。

一说就是没有化肥不可能高产。

清朝有化肥?

反正就是全力以赴的否认这些事务,功劳全部要归于清朝皇帝圣明的政策。

唐清安自问,遍观后世科学之下所出的政策,也做不到粮食不增加,而同样的田亩,养活近两倍的人口。

听到将军的说法,冯胜之皱起了眉头。

“此等利物,我金江镇应用尽方法,无论如何也要获得。”

如果真像将军所言,能达到增产近三成,哪怕只是增产五分,放在全国的亩产,也是不可计量的。

值得金江镇用尽所有的力气。

“我会想办法的。”

唐清安说道。

陈振龙一介商贾,文不成武不就,生意做得也不大,就因为此事,被后人熟知而尊敬。

如今的时空,没有陈振龙这等英雄,他只能自己想办法。

破局之法,目前唯有海外汉民。

至于强迫吕宋的西班牙,以西班牙如今的狂傲,除非攻破吕宋西班牙修建的城池。

现在金江镇连身侧的蛮族都未解决,如何能派大军远赴海外。

且不先解决西班牙人的战舰,又如何能轻易的派运兵船,哪怕只沉没一艘,都是损失惨重。

“此物如今还指望不上,精力还是放在各地的屯田之事上吧。”

唐清安强调。

冯胜之和顾应时,两人领命而去。

将军并没有因为形势的发展,而放松开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红楼从辽东开始 最新章节第三百零八章 出战,网址:https://www.28zt.com/256/256624/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