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刘后垂帘(1/2)

作品:《中华世纪谈

1023年——1033年皇太后刘娥摄政11年,朝政无大阙失。刘太后死后,宋仁宗亲政。李元昊立国西夏,称帝。

刘太后当政11年。当政期间,“朝政无大阙失”。国家按照既定轨道向前发展。

她比较重视吏治。吏治清则政治明。她不用奸佞之人,并且严惩。

她要求大臣们把自己的子孙和亲族列一个名单交上来,诈称方便以后推恩授官使用。大臣们很高兴,把子侄姻亲、七大姑八大姨的名字都详尽列出交给刘太后。刘太后让人做成一个裙带关系图或叫革命关系录,贴在自己的寝殿里。此后,但凡大臣推荐某人为官,她先看看被推荐人在不在这位大臣的关系录上。如果在,考虑都不考虑就扔到一边;如果不在,该提拔就提拔。她不允许大臣以权谋私,把私人感情带入到工作当中。

在刘太后当政时期出现了官方交子。交子是中国最早由正式发行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

交子最早出现在民间。它实际上就是存款凭证,或者叫存单。你把铜钱或金银存进银铺,对方给你开具一张存单。你拿着存单去买东西。买卖成交后,卖家拿着这张存单去银铺把铜钱或金银取走。交子在市场上流通,实物货币一直躺在银铺里。大家不用扛着一大袋子铜钱跑来跑去。

发现交子的妙用后就把交子改造为纸币。纸币跟存单的区别就是面额固定。并且纸币由发行,信用更有保障。

大家对纸币还是比较欢迎的。毕竟纸币携带方便。纸币的出现既方便了贸易也促进了贸易。

不过,刘后和朝廷对经济领域的改革持支持和鼓励态度,但对政治领域的改革持反对和压制态度。

比方说,在刘后当政期间,“三冗”问题日益严重,“积贫积弱”问题也开始抬头。有关部门已经把“三冗两积”问题提到了桌面上,但刘后以及朝廷并没有重视起来,更没有下决心解决掉。刘后只是要求有关部门商议削减不必要的支出以减少财政赤字,但回避了冗官冗兵问题。

科举和“恩萌”使机构越来越臃肿。科举录取指标增加为“十取其二”,鼓励更多人加入读书人行列。“恩萌”允许高级干部每年推荐一个子弟当官,作为一个福利待遇。

军队逐渐变成罪犯和难民的收容所。社会不安定因素少了,但军队越来越臃肿。军队人数此时已经超过一百万。

要解决“三冗两积”必须对政治体制动大手术,这样肯定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而当时遵循“祖宗之制”已经成为惯性思维,大家普遍认为“先朝旧规,不可轻言改革”。

所以,“三冗两积”问题在刘后当政期间不但没有解决,反倒愈演愈烈。

1029年,代表北宋最高建筑水平的玉清宫在一场大雷雨中被雷劈中起火,然后彻底摧毁,只剩下一两个小殿。

刘太后闻听大哭,说这是先帝竭尽全力修建而出,竟然毁于一旦。太可惜了。

她希望群臣接她的话茬说可以重修。没想到枢密副使范雍说:烧光了才好呢!

刘太后一愣:何出此言?

范雍说:“先帝当年为了修建玉清宫,耗尽天下财力人力。天降雷霆劈了玉清宫,是上天给人间的一个警告。如果重修玉清宫,让百姓不堪重负,会遭受更大的报应。

朝廷原本就财政拮据,修复玉清宫也会让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刘太后只好断了这个念头。

这也算刘太后为解决“三冗”问题做了一点贡献。

有人上书朝廷:“天下僧以数千万计,间或为盗,民颇苦之。”希望限制僧人数量。

刘太后批示同意。

这虽然跟解决“三冗”无关,但解决冗僧问题对国家也有好处。

刘太后当政基本上是墨守成规,没有大功也没有大过。

刘太后垂帘听政11年。宋仁宗已经成年,但刘太后迟迟不愿让宋仁宗亲政。大臣多有劝谏,但刘太后置若罔闻。

刘太后贪恋权柄,但是无意步武则天后尘。有人献《武后临朝图》,暗示刘后称帝。刘太后见到立即把图撕碎扔到地上,说:“吾不作此负祖宗事”。她不愿做背叛赵氏列祖列宗的事。因为她知道女人称帝根本不会被朝野接受。

不过她没有称帝不代表她不想做皇帝,她在有生之年要享受皇帝待遇。

1033年,刘太后身穿帝王规格的衮冕主持祭祀太庙的大典,并且第一个献酒。

但第二个月,刘太后就得病死了。民间传言她因为僭越受到赵氏祖先的诅咒。

刘太后死后,宋仁宗立即宣布亲政。此时他已经24岁。

权力来之不易,宋仁宗非常珍惜。他每天上朝跟大臣们共议国事。各地送来的奏章,他也逐一亲自批阅。

他重组了领导班子。先后把素有贤名的老臣王曾、张士逊、李迪、吕夷简等被吸收入新领导班子。后起之秀范仲淹、欧阳修等也被委以重用。

范仲淹一上台便建议“销冗兵,削冗吏,禁游惰,减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中华世纪谈 最新章节315,刘后垂帘,网址:https://www.28zt.com/184/184597/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