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章 唐太宗与隋炀帝(1/3)

作品:《中华世纪谈

唐太宗和隋炀帝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不妨做个比较。

首先,两人都出身于前朝豪门贵族。隋炀帝家被封随国公,唐太宗家是唐国公,都是公爵。俩人的父亲都是新王朝的开国皇帝。俩人不但是二代还是帝二代。

隋炀帝的妈和唐太宗的奶奶是亲姊妹、突厥独孤氏。论起来隋炀帝是唐太宗的表叔。他们都有鲜卑血统,或者说是混血儿。

俩人都能文能武。论诗文,文坛上有他们的一席之地。论武功,两人都是年纪青青就统领大军南征北战,为父亲打下一片江山。

细比较之下,隋炀帝的文才略胜唐太宗一筹。隋炀帝的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而唐太宗的诗用词华丽、四平八稳,但缺少那么点韵味。唐太宗的武功略胜隋炀帝一筹。他身经百战、百战百胜并且总是冲在战斗的第一线。而隋炀帝属于运筹帷幄式的统帅,也就是坐在大帐里拍板,把冲锋陷阵的事交给别人去做。

隋炀帝十三岁就当上大将军,那是因为父亲做了皇帝。他真正领军打仗是在他20岁的时候,率军攻占了南朝陈国,统一了中国。

唐太宗十六岁参军。时值隋炀帝被突厥人围困在雁门关,唐太宗作为一名下级军官随队去救隋炀帝,用疑兵计吓退突厥。唐太宗在20岁的时候已经身经百战。初唐六大战役他指挥了四个,期间参加过的战斗不计其数。战死的六匹坐骑就是唐太宗出生入死的最好证明。

俩人在称帝前都参加过抗击突厥的战争,可以被称作民族英雄。称帝后开疆扩土,使周边邻国臣服于中国。隋炀帝被蛮族尊为“圣人可汗”。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俩人都打过高句丽,但不幸的是,都在那里栽了跟头,无功而返。

两人在家排行都是老二。本来没有继承权的他们靠巧取豪夺取代老大做上太子。

隋炀帝是巧取,秀自己优秀的一面,彰显哥哥的缺点。隋文帝夫妇看重私生活。隋炀帝便把美妾藏起来,把美妾怀的孩子“能打的打下来,能流的流出来,就是不能生出来!”隋炀帝为当上太子杀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为了坐稳皇位,他也干过弑兄杀弟的勾当。

唐太宗是豪夺,亲手杀了自己哥哥和弟弟。为了斩草除根,他还将他们的子女包括刚出生的婴儿也一并杀死。他们妻妾有姿色的被唐太宗占为己有。

俩人由太子转皇帝时都有夺位的传闻。

据说隋炀帝在隋文帝病重卧床时调戏隋文帝的妃子。隋文帝知道后大怒,要废了隋炀帝。隋炀帝于是派人闷死了隋文帝。

唐高祖宣布禅位据说也是唐太宗逼宫的结果。尉迟敬德全副武装带队入宫扬言护驾,无非是武力逼宫而已。没有圣旨武力闯宫,这个行为本身就是谋反,现在叫武装政变。

两人即位后都是很有作为的皇帝。隋炀帝修驰道、大运河,征西域、高句丽,大搞基础建设和开疆扩土。唐太宗的主要事迹是治国安邦,使国家由乱世转为治世,并且为日后进入盛世打下基础。

只是唐太宗的有为使他成为一代明君。而隋炀帝的有为却使他成为著名的暴君。

唐朝诗人皮日休在凭吊大运河时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也就是说,修大运河罪在当代、功在千秋。如果没有乘龙舟南巡那些虚头巴脑的事,隋炀帝单凭开凿大运河这件功劳,能和大禹有一比。

隋炀帝太想有所作为了,急功近利致使役民过重引起民怨。

唐太宗以无为换有为,爱惜民力,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戒奢从简。他宽仁节俭、注重民生的施政方针使他获得很高的民众支持率。他广施仁政,心存百姓,“以百姓之心为心”,所构建的和谐社会被后世向往。

相对于唐太宗“以百姓之心为心”,隋炀帝“不以民为意”。对待百姓的态度是唐太宗和隋炀帝的最大区别。

百姓在唐太宗心里的份量很重。

针对唐高祖封王太多,唐太宗跟大臣们在讨论此事说过一句很有水平的话:“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意思是:我做为天子,是要养护百姓的,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

一个封建帝王能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是很了不起的。

针对社会治安问题,唐太宗也说过一段话:“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这段话很长,但值得占用一些篇幅。这段话阐述了唐太宗对君、国、民三者关系的理解。他的意思是: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剥削百姓来奉养君主,如同割自己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了但国家亡了。所以君主需要担心的不是外患而是内忧。欲望多则花费大,花费大则赋税重,赋税重则百姓愁,百姓愁则国家危,国家危则皇位不保。我常常想到这些,所以不敢放纵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中华世纪谈 最新章节外一章 唐太宗与隋炀帝,网址:https://www.28zt.com/184/184597/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