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断袖之痞(1/2)

作品:《中华世纪谈

公元前7年——前1年太子欣即位,是为哀帝.哀帝宠用外戚和男宠董贤。哀帝在位七年,崩。

公元前7年,汉成帝精尽人亡。太子刘欣继承了大统,是为汉哀帝。

汉哀帝即位后尊王政君为太皇太后。但是他奶奶傅昭仪也吵着闹着要做太后。汉哀帝从小被奶奶带大,不忍拒绝,就和群臣商议。

王莽头一个表示反对。你继承了大统就跟你们家的小统没关系了。就跟《红灯记》里面说的一样,“爹不是你的亲爹!奶奶也不是你的亲奶奶”。

傅老太太得知大发雷霆,非要跟王莽当面评理。王政君出来打圆场,允许汉哀帝给他的母亲和奶奶太后的封号。

王莽愤而辞职,汉哀帝极力挽留才作罢。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在一次宴会上,有人把傅老太太的座位和王政君的座位摆在一起,又惹恼了王莽。

王莽立即上前把傅氏的座位拖到一边。你只不过是个藩王的太后,怎么能和皇家正牌太后平起平坐?

傅氏见状气得七窍冒火,拒绝入席,跑到皇帝那里又哭又闹。汉哀帝很是为难。他知道奶奶闹得没理但跟老太太又没理可讲。

王莽见状再次主动提出辞职以平息事端。

王莽这两进两退给自己赢得了不少分数。进是维护礼法。退是顾全大局。唯一没有考虑的是自己的得失甚至是安危。在儒家成为正统思想的时代,王莽的做法获得朝内外的交口称赞。

汉哀帝觉得很过意不去,给王莽封侯,请求他每月初一、十五来参加朝会,享受三公待遇。

王莽走后,汉哀帝任命自己的老师博士师丹为大司马。

师丹因为精通儒家的经典《诗》,是著名的大儒。

其实从汉元帝之后,满朝皆儒生。不通经书的人根本得不到重用。历代皇帝也都好儒。

儒生的最大理想是复古。井田制是儒生心目中最理想的制度。古时候搞井田制,人人有田种。哪像现在“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富人买田成了大地主,穷人卖田成了贫下中农,贫富两极分化。

从汉成帝时代开始,灾害频发。颗粒无收的农民不得不卖房子卖地渡过难关。有钱人趁机收购成为地主。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以至于民变频发。

师丹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土地兼并,而解决土地兼并的最好办法就是恢复井田制,把多占的土地交出来重新分配,保证耕者有其田。大家都有田种,衣食不愁,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稳定了。

师丹建议汉哀帝按古代礼制重新核定列侯封君的封田食邑,并且给普通百姓也规定一个限额,不允许多吃多占。

改革方案很快出台:王、侯等贵族按标准重新核定封地;有爵位但没有封地的人以及普通官吏、百姓一律把占有土地限制在30倾;占有奴婢数量不能超过30人。给三年时间自查。三年以后被复查超标者没收财产。

改革方案并没有一步到位实行井田制,先设定一个限额,削峰平谷,把大地主变成小地主,把收回的土地分给没有土地的贫民,使贫农变成下中农。下一步再把小地主变富农,把下中农变中农。最后恢复井田制,把土地平均分配。

汉哀帝觉得分步走可以减少阻力。但实际上改革方案一经推出就引起一片哗然。谁愿意把咽进肚的肥肉吐出来?土地、奴婢是我花钱买的,又不是偷的抢的,凭什么交出去?

平民不乐意也就罢了,官吏也不干啊。当官越大,土地越多。官吏首先抵制。改革措施根本执行不下去。

朝野坚决反对。尤其是新一届外戚母家丁氏家族和奶奶家傅氏家族认为改革对他们不利。汉哀帝只得下令“且须后”。以后再说吧。

土改方案于是束之高阁。

汉哀帝一生唯一一个亮点还没亮起来。

汉哀帝之后又尝试币制改革。

有人建议恢复使用贝壳币,因为古时候就是使用贝壳做货币的。汉哀帝问师丹可行吗?师丹说好啊。儒生认为古时候什么都是好的,贝币当然也是好的。汉哀帝于是让群臣讨论,拿出一个改革方案。

在讨论过程中,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大家已经习惯使用铜钱,改用贝币多有不便。再说现在到哪能找到那么多贝壳去?大家随声附和。师丹也认为言之有理,将大家的意见汇总后给皇帝上书。

汉哀帝火了。土地改革是你提的,遇到阻力你躲得远远的让我扛着。币制改革是你赞成的,转脸你又说不好让我背黑锅。汉哀帝撤了师丹的职。

改革的事再也不提了。

大司马的位子后来就给了自己的男友董贤。

史书评价汉哀帝“雅性不好声色”。汉哀帝打小对于声色犬马这些东西不感兴趣,既不喜欢歌舞也不喜欢女色。做皇帝后曾下旨不要演奏郑国的音乐,认为“郑声淫”,属于靡靡之音,缺乏正能量。他就一个老婆,做太子时娶的后来立为皇后。

汉哀帝不好女色。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中华世纪谈 最新章节112,断袖之痞,网址:https://www.28zt.com/184/184597/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