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的家乡青神(1/3)

作品:《传奇球王

西魏废帝二年(553)设置青城郡,为青神建政之始。后二年(555),在青城郡设青衣县,为青神建县之始。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县名由青衣县改为青城县。据《今县释名》:“昔蚕丛氏衣青以勤农业,西魏置青衣县于此,有青神祠,即青衣神。后周因名县。”以崇祀蚕丛氏“青衣而教民农桑,民皆神之”得名,已有1400多年历史。物产十分丰富。一说因古蜀国王蚕丛,曾衣青衣以行蚕事,蜀人神之,故名青神,盛产竹子,竹编艺术堪称“华夏一绝”,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竹编之乡”。绿色无公害水果椪柑以色、形、味俱佳,被中国特产委员会授予“中国椪柑之乡”。又称为“中国竹编之乡”。最大成就是曾完成过3幅《清明上河图》竹编。其中一幅曾于上海展览。另一幅被人高价收藏。现位于青神县境内的竹艺城依旧藏有一幅《清明上河图》竹编予人观赏。

苏东坡初恋的地方:在青神县的岷江畔,有一片苍翠挺秀的山岭,这就是被南宋范成大称为“西川林泉最佳处”的中岩山。进入山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方由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表面上,除了池水较深较冷之外,并无任何独特之处。但奇怪的是,如果你临池拍手,池中游鱼就会循声游到岸边。此时再看池边石壁上的“唤鱼池”三个大字,才知道这个名字是如此贴切而富有灵性。而这三个字正是苏轼所题。

当年青神进士王方召集乡贤名士在池边聚会,想为这个水池取名。正在山中读书的少年苏轼以“唤鱼池”中选,并即席挥毫写下这三个潇洒的大字。苏轼的才华赢得了王方的喜爱,几经周折,王方将爱女王弗嫁给了苏轼。仙山清池,佳人才子,这个美丽的故事为本来就美丽的山川增色不少,让壁上的清泉至今每每低语不止。

王弗性格“敏而静”,作为进士之女的她开始并没有告诉苏轼自己知书。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则在旁边终日不去。后来苏轼有遗忘的地方,她反倒给予提醒。好奇的苏轼问她别的书里的问题,她都能答上来,顿时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在苏轼与访客交往的时候,王弗经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事后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结果无不言中,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

然而好景不长,情深不寿,王弗年仅二十七岁就病逝于京师,让苏轼悲痛万分。此时苏轼母亲程氏已经去世。苏洵对苏轼说:“王弗跟着你很不容易,将来要将她安葬于她婆婆的墓边。”谁知未及一年,苏洵又卒于京师。于是苏轼兄弟护丧回家,将王弗也葬于其翁姑墓侧。

十年之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又在梦中见到了王弗,醒来伤感不已,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记梦》,这是近千年以来写夫妻之情最成功、最动人的词章之一: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全词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夫妻之间生离死别最撼人心魄的一幕。据说用词来写悼亡,苏轼是首创,这一首创,却成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这固然是因为苏轼才高学深,但更因为他和王弗之间有着真挚的感情。只是鲜有人知道,这份感情的最初,却是那隐藏在山林深处神秘的唤鱼池。

竹编世界之最:青神竹编,源远流长。起于何时,尚无定论。

据考证,在战国时期李冰父子治水时期,青神县先民即在岷江两岸以竹编篓网石筑堤保坎。据现有文字记载,唐宋时代即有生产、生活型竹编用具,明代便开始了竹编向工艺型改进,出现了几何形式古装饰粗线图案的日用工艺品,《清明上河图》中虹桥即是青神籍人士陈希良(宋朝侍郎)设计,苏东坡时,已有方圆椭等多种形式。到了清代中期,竹编工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平。

现在沈阳故宫尚陈列有由青神袁氏艺人编织的"寿"字宫扇即为佐证。战争时期,青神观金乡的斗笠,罗湾乡的凉席,天庙乡的吨篼围垫(盛粮物),不仅在邻州府县享有声誉和广阔销路,而且在斗笠、扇面上出现了编织的"驱逐倭寇"、"还我河山"等抗战文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军斗笠"和扇石上进而出现了和平鸽和蝴蝶画图案编织。六十年代后期,随着"文业"热浪,人们开始把**头像编上扇石,并有北街徐氏等人把《**去安源》的线条画像引入单条,从而引发了平面竹编的一系列革新尝试。

七十年代未,随着改革开放大潮,涌现出了一大批如胡自海、吴德全、殷超、陈云华、李建华、罗华灿等具有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立志革新竹编传统工艺的艺人,他们集中技术和智慧,刻意求精,为竹编适应市场需求开拓了新的前景,把竹编艺术推向了实用兼欣赏乃至上品位的纯欣赏型的艺术层次。在立体纺织类,着重于精、细、雅、美堂、挂屏、横幅、楹联以及扇席之上,从而使竹编工艺跻身于艺术殿堂,使中外为之瞩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传奇球王 最新章节关于我的家乡青神,网址:https://www.28zt.com/139/1398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