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太极也是拳击(1/2)

作品:《搏击王国之格斗圣域

讲道理前脚小腿肚子的肌肉如果受重击,挨多了会抽筋,所以必须前脚脚尖向前才没有这个问题。

然而李同林学的散打反而是脚尖向斜前,为的是移动更灵活,通过移动躲开。

有这些不同,不仅是因为规则的缘故,更是风格决定了技术。

所以说,最正确的方法就是听你教练的,各人有不同的一套技术,这之中的细节能填补这套技术其他地方的不足,今天学这个,明天用那个反而容易邯郸学步。

大家就定下方向,技术都按张悦的来,抓紧时间,大家学了起来。四个人都有基础,学起来也就不是太难。时间不长就掌握了要领。

其实大学生联赛,教起来也简单,基础的东西练好就行,甚至“一招鲜吃遍天”都可以。

所谓“一流运动员拼技术,二流运动员拼意志,三流运动员拼体质。”这句话是王晓“老散打”的指南,现在看不一定对,但是用在大学生身上算是贴切。

一般的大学生业余比赛,基本上都是没啥基础的学生,在学校社团学的两下子。说实话,光凭这一点练不出啥技术,社团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甚至都不能和拳馆俱乐部比,毕竟是学生,学习才是要紧事。

这个时候基本上谁体格子好,素质好,谁就多半能赢。

体格好,意志坚定,下手稳准狠,就是不得了的存在。

要是以上条件都有,又有战略战术,能洞察对方弱点用技术压制,那基本上在业余大学生里基本就是无敌的大神了。

四个人相互学习的兴致上来了,交流技术是一件快乐的事,站架学完了,就是移动,移动技术大家没什么差别,基础步伐都一样,不用统一。

步伐之后是出拳,大家纷纷拿出自己学过的出拳的辅助练习,一起交流提高。

“文职”的练习比较有意思,打直拳蹲的很低,后脚转脚出后手拳,出的极慢,但是要感觉到蹬地时候的发力,慢打慢收,目的是体会蹬地发力的感觉,也算是一个稳定性练习。

李同林和张悦都感觉有效果,应该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只不过郝帅没有感觉。不为别的,他体重太大,蹲不了那么低,蹲低了还站不稳。

“文职”有名字,就像190有名字,文职只是他的外号,因为之前一直在武术社做文职工作。没人叫他的名字,文职用在他这个彪形大汉的身上有一种反差萌。

“文职”是学过拳击的,但是满口都是发力,如何发力通透顺畅,如何把拳头打出穿透力,如何让力量更顺畅。

李同林觉得此时的文职更像是个“神棍”,格斗技术高不高另一说,练这种神秘力量的热情倒是排第一。

“文职”终于不可避免的扯上了传统武术,他开始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实我觉得传统武术没有那么不堪,只是现在有的地方不对头,我越练拳击越觉得很多理念都和太极相似。“集全身之力打出富有穿透力的拳”,“力从地起”很多地方都一样。…”

“…很久之前我原本觉得传统武术不能打是招式出了问题,因为历史原因套路越练越多,关键技术可能都被淡忘了。…”

“…后来练了拳击,感觉传统武术是训练出的问题更严重,尤其是这种动作,道理很相似,慢练快打。但是拳击的知道动作太大不行,只拿这个东西练发力,动作缩小了打人。…

“…传统武术很多拳要么是怎么练怎么打,要不是打和练差的太远。打的很直接但是练的太花哨。…”

“…可能我以后学了别的东西会有新的想法,但是我现在就是这么想的。…”

“…我觉得如果在过去的某个时间点做些改变,或许有些武术就会走向另一条路,简洁,迅速,致命,最终可能和拳击散打这些格斗技术相差不大。…”

郝帅是不信这套说辞的,他对传统武术的感觉就是百无一用,郝帅是实用主义者,在他的认知里,所谓的传统武术“大师”从没有一个人能真正与现代格斗匹敌。

那些被冠以“民族英雄”称号的大师们,口口声声说着自己的战绩,不过战绩出奇的相似,不是在那个屈辱的年代打败了俄国大力士,就是打败了日本高手,民族自豪感十足。

然而他们的徒弟没有超越他们的。他们之后也没有多少能留下影像资料的。

唯一能证明他们实力的只有徒弟们口口相传的神话,这些神话不仅无视物理定律,顺便把生物医学等等全盘推倒。

我师爷一跳能上房,我师傅一跳能上墙,只有我不争气,我一跳能上床。

“照你这么说,拳击也是太极?”郝帅这话透着一股酸味。“都是发力么,是这意思不?”

“不…我觉得太极很有可能是一种拳击,只不过现在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我甚至觉得名字不重要。不叫太极叫炮锤都行,我觉得它的理论有道理,但是现实有问题,就像是霍金,精神境界高,但是现实状况差。…”“文职”并没有生气,接着往下说。

“…毕竟都是人,都是两只胳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搏击王国之格斗圣域 最新章节第79章 太极也是拳击,网址:https://www.28zt.com/113/113869/60.html